作者:admin日期:2024-11-11 09:40:37浏览:129 分类:资讯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的背景下,催生了“银发经济”、“养老金融”的踊跃兴起。业内观点普遍认为,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势在必行,保险公司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站在“起步晚、发展缓”的养老金融起跑线上,如何适应并融入空间广阔巨大、需求丰富升级的消费群体,仍是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需要面临的考题。
养老产业渐成蓝海
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在当前的人口结构及现实情况下,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而机构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便预计,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9%。
随着人口老龄化驶入快车道,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将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整个社会都提出了挑战。而从顶层设计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养老体系,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逐渐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十四五规划”指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
据财经网金融了解,多部门已经在养老体系方面已有实际动作布局——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37号)中提出,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方式,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渠道,拓展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完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而公开信息称,4 月7 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征求《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就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向各保险公司提出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服务养老保险的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回归保障,围绕多元化养老需求,创新发展各类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适应养老保险体系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可支持长期化、年金化、定制化领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参加人员和其他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养老金领取需求。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探索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以适当方式将长期护理责任、风险保障责任和养老金领取安排与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有效衔接。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带来的需求以及顶层设计的支持,养老金融未来将迎来消费蓝海。
第三支柱短板待补
据财经网金融了解,目前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组成。但需要注意的是,“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瘸腿走路现象严重。
平安证券指出,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面临结余耗尽风险,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人群有限、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远远不足且发展缓慢。
而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养老金的缺口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保协 2020 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计未来 5 年至 10 年时间,我国将有 8 万亿元-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发展第三支柱保险成为行业共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纳入其中,称需"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也于近期公开表态,将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推进养老金融市场的相关工作。一方面,坚持正本清源,研究明确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对不符合标准的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短期金融产品坚决予以清理。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
但是,国内第三支柱保险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构建成完整的保险覆盖体系过程中,仍存在养老金融供需不平衡明显、各类产品同质化严重、政策支持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有待加强等问题,目前距离第三支柱保险体系的建成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针对如何提升人民群众养老保障水平,更好发挥金融保险优势,推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国人寿董事长王滨在《关于保险服务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以降低领取阶段的税负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个人参与;对机构通过差异化的增值税减免措施,降低机构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税负水平。
二是强化三支柱间的衔接转换贯通。加快构建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三支柱间共享信息,实现不同层次养老保险产品的便捷转换和退出,便于居民在长周期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风险偏好等变化,统筹规划和动态安排。
三是引导养老金融产品形成专属优势。针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配套出台机制相容的监管规定、会计准则、业绩考核办法等,坚定长期化定位,统一标准,统一领取期限及条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给予鼓励性政策,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专属属性。
四是试点先行推进三支柱改革。加快推进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建议选择大型金融保险机构先行开展试点,探索多层次、多形态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的业务新模式,更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人群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保险机构抢入赛道
监管政策的支持、巨大的需求空间,养老金融热潮方兴未艾,多家保险公司将其写入未来的战略规划。
实际上,在监管引导下,保险机构对于养老金融早有尝试。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标志我国第三支柱养老正式开启。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参保人数4.88万人,成效有限,养老市场仍有不少增长空间。
今年5月15日,银保监会公告称,自6月1日起,浙江省和重庆市的6家人身险公司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此举被认为是我国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又一实践探索。
除去养老产品的更新迭代,养老产业目前也成为一大风口.在监管支持引导下,各家银行保险公司也纷纷试水养老体系构建,包括养老社区建设、加大了对于康养结合的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力度等。
5月9日,中国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将“金融 医疗 康养”融为一体;5月18日,新华保险也在北京延庆举行了首个大型ccrc社区新华家园·颐享社区亮相仪式;人保、泰康、太平人寿等诸多险企在此领域也已有布局。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此前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介绍,目前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过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0多亿元。
此外,平安证券证券在养老产业研报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发挥“养老”属性的持牌保险机构在养老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上的核心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有 8 家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开业,包括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人保养老,其中,平安养老 2013 年 9 月发行首个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此外,中国建设银行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银保监会 2019 年 3 月批准恒安标准人寿筹建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热销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以货币型等风险较小的开放性产品为主。
“在养老需求爆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养老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保险业或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产业投资和发展中最具潜力的行业。”上述研报称。
取消回复欢迎 你 发表评论: